第195章
男女同學
話說金堂主通過向京城中的小孩打聽,終于知道義成公主寫給楊諧的那些信,都是被滕王楊綸的管家收走了,隨寄的錢財也是他拿了。
其中一個八九歲的男孩,在一個胡麻餅的誘惑下,說出了金堂主想要知道的大半信息。小男孩道:“你想問的事,是那個鬼屋的事。自從楊諧死了,他住的那個小院,就經常傳出鬼哭聲。偶爾有一次,我們這群孩子中,一個叫小瘦猴的,他見有信使往鬼屋送信,以為自己白日見鬼。他拿這事嚇唬過我們幾回,我們不信。小瘦猴便專門在那里蹲點,終于又碰見了信使,他便跑來拉我們去看。結果我們跑去看時,信使已經走了,但門縫里確實塞了一封信。我們都挺好奇,還有人給死人寫信,難道楊諧的鬼魂,還會出來將信取走?于是我們都壯著膽在那里等。哪知沒等多久,就來了一個管家模樣的人,他將信給拿走了。我們便跟著他,見他進了滕王府。我們才知道,他是滕王府的管家。后來這個小院越來越荒蕪,更顯得陰氣森森。我們便很少有人敢來這里了。”
金堂主于是到滕王府門口,堵那個管家。兩日后,她終于看到那個管家外出,便在半路上攔住了他。管家問道:“你是何人?干嘛攔著我的去路?”金堂主道:“我是義成公主派來的人。現在有點事,想問一下你。”管家道:“小人姓李,不知使者大人想問什么?”金堂主道:“不知楊諧是怎么死的?”李管家道:“仵作驗尸時說,得了心疾,病死的。”金堂主道:“人是你埋的嗎?”李管家道:“不是,是一位叫孫道一的道長埋的。”
金堂主道:“聽聞義成公主寫來的信,都是你收了。”李管家道:“沒錯,公主寄來的信都是我收了。她偶爾寄過來的幾貫錢,也是我收了。”金堂主道:“那現在這些信和錢呢?”李管家道:“信由我收藏著,并沒有拆封。錢我都送到妙應草堂,給孫道長了。他拿這些錢,去行善,為楊諧積攢福報。”金堂主問道:“那你們干嘛要瞞著義成公主,她爹爹的死訊?”李管家道:“這是楊諧死前的遺愿。他不希望公主知道,以免公主剛嫁過去,便陷入悲傷中。寄給公主的回信,并不全是我假造的,有幾封是她爹爹生前寫好的。”
至此金堂主終于查明白了,此事的來龍去脈。她如實向林柒雪匯報了。林柒雪便向總部匯報了調查結果。
巫小小接到這個調查結果,她很不滿意。她心想:“就這種結果,根本不可能給巫圣教帶來什么利益。義成公主看了之后也不會產生多少感激之情。這不是讓自己白費心思,讓巫圣教的巫女們,瞎忙活了一個多月。”
圣女將林清雅召了過來。她說道:“林香主的匯報已經送過來了,但我并不滿意。”林清雅道:“圣女,你難道覺得這個報告有什么遺漏嗎?”圣女道:“并不是有什么遺漏,而是立場有問題。義成公主接到這個調查結果,會對巫圣教感恩戴德嗎?會對巫圣教死心塌地嗎?她愿意為巫圣教做出犧牲嗎?”林清雅道:“圣女,機會今后有的是,不用急在一時。”
圣女道:“一個女人一生中只有一個二八妙齡,也只有一個雙十年華。過去了,以后就不會有了。什么事情過去了,都別指望今后還會有。”林清雅道:“圣女,你的意思是要修改這個結果?”圣女道:“改,當然要改。就說滕王府的李管家,私自撕毀信件,貪墨公主寄去的錢財,模仿其父的筆跡假造回信。他還勾結孫道一,隱瞞真相,戲弄公主。”林清雅道:“今后萬一公主知道了真相該怎么辦?”圣女道:“她是一個,一生都被困在突厥的公主,怎么可能知道真相?今后就算別人告訴她真相,她又無法證實,她還是會選擇不相信。因為那時,她已經為此事付出的足夠多。付出的越多,她就會越確信自己以前的選擇是正確的。”聽到這里,林清雅脊背發涼,圣女實在太可怕了。
楊麗珠接到巫圣教的調查結果,她心想:“自己真傻,曾經那么相信孫爺爺,他竟然與人勾結,戲弄自己。看來自己這個公主,在他們眼里還真是一點分量都沒有,想怎么騙就怎么騙,想怎么戲弄就怎么戲弄。以前在自己面前裝的那么慈善,其實都是為了隱藏這背地里的虛偽。”
話說孫思邈開的學館,男女學生都收,這事一下子就在京城中傳開了。有人指責孫思邈,亂了倫常,男女不分。有的人覺得這學館女孩也收,是否要送自己女兒前去學習,說不定將來女孩也要學習了,才好嫁人。一時孫思邈開的學館成了熱議話題。
這事很快就傳到皇上和皇后的耳里。楊堅道:“道一,他犯了道家男女弟子都收的毛病,竟然開個學館也男女學生都收。”獨孤伽羅道:“佛家不是也男女皆收嗎?況且咱們女人去學習,哪里礙著你們男人什么了?”楊堅道:“朕當然沒什么意見,就是那些腐儒喜歡嚼舌根子,還有人上本要朕處罰孫道一。我佛慈悲,眾生平等,朕讓他們多念佛經,都不知道他們念到哪里去了?”
話說學館內的孩子們,五更起床晨讀,卯初吃早飯,卯正李百藥給他們講解《論語》,到辰正下課。巳正楊雪寒給他們講解《道德經》,到午正下課。下午則學騎射。這些都是李百藥規劃的初級課程,或者說是試用課程。以后他還會增加和調整所教授的課程。至于讓孩子學這些東西有沒有用,真不好說。畢竟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,世人都還在學習這些東西。李百藥覺得,他懂得的東西都要教給孩子們。他認為“技多不壓身”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春秋戰國時期,百家爭鳴,他們著書立傳,說的話都有一些道理,都應該學一學。雖然孟子曾經說:“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”但如果沒有書,大家又從哪里,獲得那么多智慧和經驗。那些被書本帶偏了,走偏了的人,都是自己誤了自己;不能怪前人寫的書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