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張曼成的十萬大軍,不過是強撐的空架子!"秦頡猛地捶打身旁的戰鼓,"他們糧草告急,拖不起!今日出城,不過是想賭命!但我們,"他抓起案上酒壇,狠狠砸向地面,陶片飛濺,"有陛下的信任,有南陽百姓的支持!"
"諸位!,若讓這群賊寇踐踏,我等何以為人臣?何以為男兒?"臺下將士長槍如林般舉起,此起彼伏的吶喊聲震得營地旗桿上的戰旗獵獵作響:"殺賊!殺賊!"
最后,秦頡拔出長劍直指天際:"待破了這賊軍,我與諸位痛飲慶功酒!犯我大漢者,雖眾必誅!"三萬五千人的怒吼聲直沖云霄。
“大軍開拔!”秦頡一聲令下,三萬五千漢軍如銀鱗翻涌的怒濤沖出營壘,林逸率領著本部跟隨大軍出發。
正午時分,兩軍對陣于宛城南面二十里一塊平原地形處。
當雙方陣列踏入百步射程,空氣仿佛凝固了剎那。
黃巾軍陣中率先響起梆子聲,千余張竹弓同時震顫,密密麻麻的箭鏃裹挾著尖銳的破空聲,如烏云壓境般朝著漢軍撲來。
秦頡麾下的盾牌手早有準備,鐵皮包邊的大盾轟然立起,組成一道泛著冷光的鋼鐵城墻,箭矢撞擊在盾面發出密集的“砰砰”聲。
反觀黃巾軍,士卒們舉起的簡陋木盾在箭雨中顯得不堪一擊。這些由雜木拼湊而成的盾牌,表面僅覆著一層薄牛皮,面對漢軍射出的箭矢。不少黃巾士卒被箭矢釘在木盾上,慘叫聲混著箭矢墜地的悶響,在戰場上回蕩。
如此往復幾輪箭雨對射,空氣中已然彌漫著濃重的血腥味。當雙方箭囊漸空,箭雨威力減弱,戰場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戰鼓聲。
張曼成抽出腰間長刀,寒光閃過:“殺!”十萬黃巾軍如黑色浪潮,高呼著“黃天當立”,踏著滿地箭桿與尸體,朝著漢軍陣營奔涌而來。
秦頡見狀,猛地扯下披風,露出內里的玄鐵戰甲,環首刀直指敵陣:“兒郎們,隨我破敵!”三萬五千漢軍齊聲怒吼,長槍如林,盾牌如墻,迎著黃巾軍的攻勢壓了上去。
剎那間,鋼鐵交鳴之聲震耳欲聾,鮮血飛濺間,雙方短兵相接,一場慘烈的近身搏殺就此展開。
林逸麾下兩千步兵,以十二人為作戰單元,構建起精密的戰術體系。
每組配置四名盾牌兵,如移動壁壘組成防御陣線;六名長戈兵藏于盾墻之后,伺機發動致命穿刺;兩名刀盾兵靈活游走陣側,既補防線漏洞,又可突擊敵陣薄弱處。
十二人小組采取穩步推進的戰術策略,不求瞬間制敵,而是憑借嚴密的攻防轉換壓縮敵方空間。
當遭遇敵方重兵集結時,相鄰小組即刻合二為一,化十二人小隊為二十四人方陣,或者三十六人方陣,依此類推的方式,以更強大的兵力密度和戰術縱深應對危機,確保陣線如鋼鐵長城般堅不可摧。
林逸和黃忠加三百騎兵的布置方法則是,林逸重點關注三百騎兵沖刺線路上前方和右翼的敵人,黃忠則是重點關注左翼敵人,三百騎兵跟隨沖鋒。
此役中,三千主騎兵承擔破陣重任,以雷霆之勢沖開敵方防線;三百騎兵則伺機而動,憑借靈活機動的特性,配合主力部隊完成斬殺敵將的關鍵任務,力求在戰場上一擊制勝,扭轉戰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