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玄看了下太陽,大約已經快到未時了,需要盡快前往王家祠堂去。
張玄對忙著的小丫頭說道:“涵兒,哥哥要出去一趟,你在家看著門。”然后也不等劉涵兒回應,張玄就轉身出了門。
王家鎮是一個小鎮,大約三百來戶人家,一千六七百人口。
張玄走在路上,路兩邊都是低矮的房子,土坯的院墻、茅草蘆葦的房頂,中間夾雜著幾戶磚瓦房,其實張玄家在鎮西北這塊已經算是富戶了,畢竟住得起磚瓦房不容易。
距離真的不算遠,一個三百來戶人家的小鎮能有多大,大約十分鐘左右,張玄來到了王家大院跟前。
王家鎮之所以叫王家鎮,就是因為王家曾經出過一個舉人老爺。王家鎮前身只是一個小村落,后來村子里的考出來一個舉人,名叫王運,踏入官場后,一直做到知府;后辭官返鄉養老,死后,接受村民大祭,成為祖靈,庇佑鄉鄰;周邊村民逐漸遷移過來,最終形成了一個小型鄉鎮。
此時的王家側門大開,人來人往,基本都是來放置或者取走靈塑神像的。
張玄跟著人群進入大院,連續穿過三道院子,來到王家后院的祠堂。
環顧四周,王家祠堂占地大約五十多平,祠堂正中有一個高臺,臺上擺著王家各位先祖的牌位,正中間的牌位正是那位舉人老爺。
在高臺下有個巨大的香爐,爐內香煙繚繞,可見今日的香火繁盛。
在香爐的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個條案,條案長約一米四五,條案上分別放置著十幾個靈塑神像,大多都是桃木或棗木雕琢而成,間或還有兩三個瓷制神像;這是王家人放置的自家的。
在祠堂左右兩側,則各有更長的三排條案,每排條案上各放置這密密麻麻的靈塑神像,大多是泥塑的,也有一部分是木雕的;這兩側的神像基本都是普通百姓家的。
祠堂中,人們排隊上香,隊伍逐漸減少,頃刻間已輪到張玄上香。三叩首后,張玄將三炷香插入香爐之內,然后將攜帶來的兩尊木雕神像放置在左側的條案上。然后走路到右側條案上,從最后一排條案上找到上次放置過來的兩尊自家的神像,將神像輕輕拿起。
離開王家,張玄快步回到家中,抬頭看看天,離天黑還早,拉過一把椅子坐下,順手拿起旁邊一個尚未完成的木雕,右手拿出刻刀。
關于神像什么形象,其實并沒有特殊的要求,最起碼從原主的記憶中,沒有找到,所以原主原來制作的神像什么形象都有,有老有少,有男有女,有美有丑,服飾打扮也各不相同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!
腦海中一邊胡思亂想,手中卻是不停,不多時間,手中的神像已經成型。這次雕刻的是個書生形象,頭戴書生巾,身披長袍,手中手持一把折扇,折扇半開,腰間掛著一把長劍,說不出的瀟灑灑脫。張玄看著手中的神像,發覺自己的雕工似乎比原主還要強了不少,不過看著這尊神像,總感覺有點別扭。
沉吟半晌,張玄反應過來了,說是神像,但是這雕刻的是個書生。說起神像,張玄下意識想到的是前世記憶中的神仙形象,兩相對照下,怪不得略顯別扭了。
伸手從旁邊又拿過一塊桃木,沉吟少許,張玄決定嘗試雕刻一尊前世的神仙雕像。
這個世界并未聽說有土地、城隍、黑白無常、牛頭馬面、閻羅王等地府神系,也沒有聽說三清、四御、雷公、電母、龍王等天庭眾神。
雕刻哪一尊神仙呢?張玄首先想到的是財神,可轉念一想,不行,這個世界,人們每日都不知明日能否活命的狀態下,求財顯然不是人們的第一需求。
人們第一訴求應該是庇佑安全,而庇佑安全,張玄首先想到的是門神,可再一想,也不行,前世的門神基本都是貼在門上的,雕出來門神的話,總不能掛在門上吧。